2年疫情市值翻2倍,錦江酒店靠什么營銷模式?
不知不覺,全世界曾經進入了疫情下的第三個年頭。這三年中,世界經濟閱歷了史無前例的調整動亂,簡直一切行業都遭到涉及。而要說哪些行業最倒運,酒店、餐飲、旅游等恐怕要排在前幾名。
以酒店業為例,2020 年共有5.9萬家15間房以上的酒店類住宿設備在國內消逝,酒店客房共減少229.4萬間。但另一方面,酒店業龍頭錦江酒店(600754.SH)卻逆勢擴張,加盟店數量持續增加。
不只如此,公司股價更是一路飆漲,從2019年11月底的,到去年6月份到達66.13元/股,漲幅約為200%。不只如此,在眾多中心資產的大白馬紛繁回調時,錦江酒店的表現十分堅硬。截至1月24日收盤,公司股價為58.77元/股,總市值約為630億元,大有再創新高的勢頭。
是什么支撐著錦江酒店在遭到嚴重沖擊的狀況下,仍能穿越疫情不時走強?本文將從酒店業自身的特性以及錦江酒店的根本面、資本運作和估值邏輯等方面停止逐一討論。
/ 01 /
疫情成酒店業進化加速器?
在剖析錦江酒店之前,有必要先簡單引見一下國內酒店業目前的狀況和特性,為后面的內容做個鋪墊。
按提供的效勞內容不同,酒店能夠分為全效勞酒店和有限效勞酒店。望文生義,全效勞酒店能夠提供客房、餐廳、會議、文娛、商務等多種功用,而有限效勞酒店普通只提供客房和餐廳,以至沒有餐廳。
在世界范圍內,有限效勞酒店是行業主流,占領了絕大局部市場,中國也不例外。對錦江酒店的剖析,都是基于有限效勞酒店為根底。
此外,酒店還能夠依照運營形式,分為單體酒店與集團式的連鎖酒店兩種。目前,單體酒店在國內仍占領70%左右的市場份額,但從行業開展趨向來看,后者具備更好的本錢優勢和抗風險才能。
在美國等成熟的酒店市場中,超越70%都是連鎖品牌,國內酒店品牌如錦江酒店、華住、首旅等頭部酒店企業仍有較大的開展空間。
在疫情沖擊下,單體酒店和連鎖酒店的差距愈加凸顯。
正如本文開頭提到的,疫情沖擊下,2020年大陸地域酒店客房銳減,經濟型酒店客房減少207.2萬間。但是,與總數量降落相反,連鎖酒店客房數卻逆勢增加16.6萬間。其中,錦江酒店和華住集團新增加盟店分別為892家和 1053家。
危中有機,錦江酒店等連鎖品牌的逆勢擴張,就是在詮釋在這四個字。而除了疫情帶來的加速淘汰作用,酒店行業的周期性趨向變化,也是連鎖品牌加碼的動力。
和豬肉、化工、石油等周期板塊類似,酒店行業也有明顯的周期性。
這也很好了解,由于酒店行業太依賴商旅和旅游的活潑度了,而這兩種活動,都與宏觀經濟有著自然的聯絡。
方正證券曾采取反映商旅經濟活動活潑度的“非制造業PMI(商務活動)”指標與酒店入住率停止擬合,結果顯現在大局部時期,我國酒店業入住率與PMI變化趨向相對分歧。
2018年下半年,由于國度間的貿易抵觸,國內酒店業開端進入衰退期。這在錦江酒店2019年財報中也有所表現,當年營收增長僅2.73%,歸母凈利潤增長僅0.93%。
能夠說,疫情的到來,對本就曾經處于周期底部的酒店業是雪上加霜。但是,誰能熬過這個漫長的冬天,收獲也將最大。
作為國內行業老大,錦江酒店這個時分不能畏縮。
其實,在此之前,錦江酒店的擴張之路就不斷在停止。2014年至2018年,公司的酒店總數增長了7倍多,從968家到達了8161家。公司的房間總數也從11.6萬間增長到81.32萬間。
疫情這兩年多,錦江酒店的擴張速度并沒有放緩。
截至2020年12月31日,錦江酒店已開業酒店合計9406家,凈增加了892家。而錦江已簽約的酒店范圍到達14458家,不難推斷后續仍有大量酒店將開業。
逆周期擴張做到這個水平,錦江酒店也是夠拼的了。
當然,錦江酒店的擴張有著很強的方向性,一是走加盟店為主的輕資產形式,二是重點開展中端酒店。
此前,錦江酒店的加盟店數量以每年15%的程度增長,直營店則以每年 3%-4%的速度縮店,2021年加盟率有望提升到9成以上。
中端酒店方面,截至 2021年上半年,錦江的中端酒店數達4868 家,占總酒店數接近一半、客房數556,558間,占比超越58%,無論數量還是占比,都超越了主要競爭對手華住和首旅。
隨著消費晉級的到來,經濟型酒店并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,中端酒店崛起,這也是行業的大勢所趨。
整體上看,錦江集團的逆勢擴張有著很強的邏輯支撐,但是,疫情這個最大變數什么時分過去,目前仍很難肯定。而堅持了兩年多之后,錦江酒店擴張躲藏的風險,也不得不有所警覺。
/ 02 /
“并購高手”的優勢與痛點
其實,在疫情到來前的2019年,錦江酒店就曾經完成了一連串的擴張并購,并在當年美國《Hotel》雜志“全球酒店集團325強”的評選中逆襲希爾頓、洲際、溫德姆等巨頭,排名全球第二,僅次于2016年收買喜達屋的萬豪。
說到錦江酒店的并購,曾有業內人士將其作為正面典型,拿來與海航的并購做比照。
相較曾經落寞的海航,錦江酒店的勝利經歷應該是專注,其投資根本盤繞酒店主業展開。
從2010年并購金廣快捷開端,錦江酒店及集團公司在爾后十年中,先后將時髦之旅、法國盧浮集團、鉑濤集團、維也納集團、麗笙集團等收入麾下。
在并購思緒上,早期錦江酒店還是集中在經濟型酒店,隨后發如今中高端酒店規劃上有所落后,開端奮起直追,后期的并購標的根本都是中高端品牌。其中,2016年前后是錦江酒店的并購迸發期,當年對外投資總額接近百億元。
從公司財報的商譽值變化上,也能看出錦江酒店對外擴張的軌跡。2012年公司商譽僅為4017萬,2020年時到達115億,其中2014年至2016年商譽值翻了大約114倍。
關于企業并購來說,最頭疼的并非買賣時要掏出真金白銀,而是后面的管理整合,錦江酒店固然曾經做得相當不錯,但大范圍的快速擴張,仍是留下了一些隱患。
2016年至2017年,錦江酒店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同比大幅上漲,簡直翻倍。在錦江酒店近年來凈利率的變化上,也能夠看出一些端倪。2010年,公司凈利率達18.78%,爾后一路走低,2016年開端進入個位數時期。疫情迸發前的2019年,其凈利率為8.47%。
疫情迸發后,錦江酒店高企的商譽風險已是顯而易見。特別是隨著全球疫情的重復,公司此前并購的海外酒店窘境遲遲不見好轉。
疫情前,錦江酒店境外收入占比約為28%,到了2021年上半年,其占比降落至15.85%,其主要來自于全資收買的法國盧浮集團。
反響在公司的整體業績上,固然歸母凈利潤仍堅持正值,2021年三季度營收同比增幅也到達19.24%,但扣非凈利潤的虧損還在持續,同期虧損4451.43萬元。
在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狀況下,商譽高懸與持續虧損對錦江酒店來說顯然不是什么好現象。
或許是認識到了躲藏的危機,疫情迸發后,錦江酒店在堅持擴張的同時,也在出賣子公司回籠資金。
2020年報顯現,錦江酒店全年投資收益為8.14億,主要就來自于子公司轉讓。比方,以1.35億元將西安錦江之星和鄭州錦江之星全部股權賣給光縷公司;向錦國投轉讓達華賓館70%股權,向錦江資本轉讓寧波錦波旅館100%和滴水湖錦江之星70%股權,轉讓價為3.41億元。
此外,從2016年開端,“深度整合”就頻繁呈現在年度財報中,而為了整合全球酒店資源,錦江酒店還提出了 “一中心三平臺”戰略,進步公司運營效率。
在2019年的股東大會上,錦江酒店表示,將來方案整體費用率及利潤率向華住集團看齊。
固然疫情的迸發讓錦江集團的戰略遭到沖擊,但公司可以認識到問題和差距,也值得肯定。那么,關于這樣錦江集團的問題和將來前景,資本市場和機構又是什么態度呢?接著往下看。
/ 03 /
股價逆勢大漲,估值提早兌現?
最近一段時間,多家券商對錦江酒店堅持了較高的關注度,連續出了幾篇深度研報,對錦江酒店的逆勢擴張表示看好。東興證券的觀念或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,其以為在疫情影響下單體酒店運營承壓,加盟意愿提升,馬太效應強化,龍頭酒店抓住行業整合機遇,錦江酒店市占率有望進一步提升。
圖片來源:同花順
從2021年三季度的前十大流通股狀況來看,的確也有不少基金新進成為前十。而北上資金在當期持股比例大增3.32%,也是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。
從股價的走勢上看,錦江酒店在疫情迸發之后便一路上漲,直到去年6月份才開端呈現一次深度回調。但從9月份開端,錦江酒店再度走高,目前曾經迫近前期66.13元/股的高點。截至1月21日收盤,其動態市盈率達484.24。
相比之下,國內連鎖酒店三強的其他兩家華住集團、首旅酒店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比錦江酒店要遜色不少。
錦江酒店在股價上之所以表現出色,與資本市場的預期嚴密相關。固然目前酒店行業還處于低谷,但將來只需疫情的影響削弱乃至最終消逝,酒店行業也會否極泰來。
錦江酒店作為國內行業老大,固然商譽的隱患還在,但綜合實力仍是最強者之一。在熬過兩年多之后,目前曾經渡過了最艱難的時期。從單個季度業績來看,2021年二、三季度扣非凈利潤其實曾經完成盈利,只是由于一季度需求填的坑太深,形成整體表現不佳。
所以,資本市場有理由預期,在將來疫情削弱乃至消逝后,錦江酒店能夠憑仗在行情寒冬期的擴張和積聚,完成較好的業績增長。
能夠說,作為受疫情沖擊最嚴重的行業之一的龍頭,錦江酒店這兩年股價的大漲,靠的就是“預期”這口吻給撐著。疫情后的業績表現,或許曾經提早反響在了公司500倍上下的估值上。
堅持到疫情完畢,就是贏家,而500倍估值到底有多大泡沫,到時分才干揭曉。